全力構建具有山東特色水安全保障體系
2016年,山東省水利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以增強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保障能力為主線,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興利與除害統籌、城鄉供水保障與生態保護并行、公益化支撐與市場化運作結合,加快構建具有山東特色供水、用水、治水、管水、興水五大水安全保障體系,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水資源調配能力明顯提升。一是依托南水北調和膠東調水工程構筑的骨干水網基本形成。南水北調干線工程安全運行,配套工程38個供水單元主體工程基本建成;膠東調水工程實現全線通水,全力打贏年度引黃濟青改擴建與應急調水“雙重”攻堅戰,實施黃水東調工程建設,形成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水“三水”并用格局。二是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省政府制定《關于加強雨洪資源利用的意見》,計劃投資642.87億元,分兩期實施,工程完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38.64億立方米。其中一期工程(2014-2016年)涉及16個市、50個縣(市、區)、63個項目,匡算總投資213.67億元,工程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19.46億立方米。這項工作實現了當年決策、當年啟動、當年批復、當年投資、當年全面開工建設。三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步伐加快。按照“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思路,啟動實施33個項目縣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采取配套、改造、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加快縣級水質監測中心建設,基本實現縣級水質監測中心全覆蓋,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5%以上。我省連續三年獲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考核第一名。
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顯著增強。全省各級堅持以防為主、防抗結合,奪取了防汛抗旱工作全面勝利。一是全力構建防洪減災體系。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強化防洪薄弱環節治理,324條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任務全面完成,完成13座大中型和1348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東平湖防洪綜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成功應對多次局地強降雨、臺風暴潮襲擊,全省連續多年平穩度汛,實現了“不死人、少損失”目標。二是全力保障膠東四市供水需求。近年來膠東地區持續干旱,呈現出持續時間長、影響程度深、供水缺口大等特點,省水利廳把保障膠東地區水資源供給作為一項重大任務,采取流量水量“雙量”控制,舉全省之力,積極爭取協調水利部、黃委、江蘇等單位開辟引黃引江水源,最大限度、最大輸水規模向膠東四市應急引水調水。今年以來,累計向膠東四市調引水9.7億立方米,基本保障了膠東四市用水需求。三是全力加強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建設。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抗旱責任制全面落實,及時修訂防汛預案,加強防汛搶險實戰演練,建立健全物資儲備和預警響應機制。
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一是大興農田水利。按照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思路,先后實施8批249個縣次小農水重點縣建設以及50處大型灌區、142處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連續多年保持農業灌溉用水零增長,保障山東糧食生產實現“十四連增”。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和水肥一體化的意見》并召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暨節水農業和水肥一體化現場會議。建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4處糧食作物和3處經濟作物高效節水灌溉試驗區,李克強總理視察陵縣項目區時給予了充分肯定。2016年啟動實施3處糧食作物和27處經濟作物高效節水灌溉試驗區建設,累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5600萬畝。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30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連續13年實現農業增產增效不增水。三是切實做好水庫移民脫貧扶貧。落實水利移民扶持資金22.8億元,全省移民可支配收入達10788元。開展國家水庫移民避險解困第一、第二批試點,規劃總投資47.4億元。探索確立東平湖蓄滯洪區“突出黨建引領、聚焦成方連片、統籌規劃布局、整合政策資源、注重民情民意、打造示范樣板、共奔全面小康”移民整體脫貧工作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
水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發布《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濟南、青島等6個城市納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4個設區市、19個縣(市、區)啟動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試點。濟南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一是首創并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嚴格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連續三年在國務院組織的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并獲“十二五”期間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第一名,省政府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二是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山東省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已經省政府頒布實施。省水利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等17個部門印發《關于開展全民節水行動的通知》,引導全省上下樹立節水觀念,轉變用水方式。加快建立節水長效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多批節水型示范單位創建工作。三是強化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省政府批復實施《山東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劃定地下水超采區、限采區和禁采區,通過控采限量、節水壓減、水源置換、修復補源等措施,全省壓采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1.3億立方米,完成封填機井2242萬眼。同時,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62公頃。四是強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國家和省級水利風景區總數分別達到89個和190個,數量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水利改革持續深化。制定出臺《深化水利改革實施方案》,確定“水利改革20條”。一是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向社會公布了第一批28個PPP項目,總投資152.8億元。用足用好中央金融支持水利政策,2016年全省涉水建設項目到位信貸資金300多億元。二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建成水利工程電子招標系統,重點水利工程全部進入省市交易平臺。12個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年度改革任務順利完成,30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基本完成。三是深化水價改革。開展水權交易制度改革試點,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水權水市場制度建設的意見》,選擇濟寧市和寧津縣、東平縣、沂源縣作為試點。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山東省區域綜合水價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同一區域多水源價格調節機制。省政府印發《山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力爭到2020年完成有效灌溉面積60%改革目標。四是創新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式。全省省級及以上管理單位達到144個,數量居全國前列。442項科技成果獲得獎勵。加快推進水利信息化,構建了八大業務應用系統和水利綜合服務平臺。
2017年,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全省水利改革發展將全面落實新時期治水方針,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增強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保障能力為主線,加快推進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約用水方式轉變,從過度開發水資源向主動保護水資源轉變,從單一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向生態水利、可持續水利轉變,進一步構建完善山東特色水安全保障體系,為山東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可靠保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